垃圾分类系列——认识垃圾

第一节垃圾的定义

生活垃圾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医院生活垃圾、商业生活垃圾等。产生生活垃圾的场合,主要为居民家庭、清扫保洁、园林绿化作业、商业服务网点、商务事务办公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交通物流场站、工程施工现场、工业企业单位以及其他。

image.png

狭义的生活垃圾是指居民家庭、公共场所、办公机构等产生的垃圾,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干垃圾),不包括园林绿化垃圾、枯枝落叶、粪便、建筑垃圾、废旧电器等。

第二节全球垃圾情况

垃圾的产生是城镇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自然产物。随着全球各地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一方面向人们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参与国际贸易与交换,从而面临着越来越棘手的垃圾增长及废弃物处理问题。

image.png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6年全球共产生了20.1亿吨垃圾。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欧洲及中亚地区产生的垃圾占全球垃圾总量的43%,而中东及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产生垃圾最少的区域,仅占15%。

大体上,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尽管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数只占全球人口数的16%,垃圾产生量却占全球总量的34%:而低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的9%,垃圾产生量只占5%。在全球范围内,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约为0.74公斤,而这一数据在不同地区的差距极大,最少仅为0.11公斤,最多可达4.54公斤。一般来说,垃圾的产生量与各国的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有关。垃圾产生量会随着城镇化的增长而增长。高收入国家和经济体的城镇化程度更高,垃圾产生的人均量和总量也都更大。从区域层面来看,北美地区拥有高达82%的城镇化率,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2.21公斤,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38%,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仅为0.46公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食物和绿色垃圾占其垃圾总量的50%;而在高收入国家,这类垃圾仅占其垃圾总量的32%,这是因产生了更多包装废弃物。

image.png

可回收物利用物在垃圾中占了很大比例,包括纸及纸板、塑料、金属、玻璃等。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16%,而在高收入国家则为50%。收入水平提升后,可回收利用物的数量和占比也会增长,其中废纸量增长最为显著。在高收入国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垃圾可通过回收循环和制肥等方法得以再利用。

垃圾清运率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差别也很大。根据《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中数据显示:高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提供广泛覆盖的垃圾清运服务;中等收入国家中乡村地区的垃圾清运率在33%~45%之间;而低收入国家在城市内的垃圾清运率约为48%,在城市以外地区只有26%。

第三节垃圾的危害

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垃圾未被妥善处理,这些垃圾或露天倾倒或焚烧,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那么,垃圾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呢?

1.侵占土地:我们每天都会从家中、学校和其他地方扔出很多垃圾,扔出的这些垃圾会到什么地方去呢?它们有的被任意堆放,有的被运到了垃圾填埋场,总之是被堆放了起来。垃圾的处理、填埋和堆放都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问题。目前,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由于中国近七成垃圾的处理方式是填埋,同时,约四分之一的城市甚至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从而导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约折合5万多公顷耕地,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因此,垃圾越来越多,占用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多。

image.png

2.污染土壤:垃圾堆放不仅仅占用大量土地,更严重的是垃圾还会污染土壤。随着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垃圾中生物不可降解物和有毒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如塑料、各类瓶罐、建筑装修后废弃的油漆、颜料、粘合剂、废电池和家用清洁或杀虫类化学药品等,堆放在地上或填埋起来,它们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被降解,它们中的有毒成分和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土地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3.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会不断腐败分解,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和大量有机物、虫卵及病原菌混合着垃圾中的水分、雨水,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有研究表示,这些污染物主要为全氮、化学需氧量和铅。在垃圾场周围100米直径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受到污染的水如果被饮用,将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

image.png

4.污染大气、引发爆炸:垃圾在腐败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危害大气环境。即使是已经进行了填埋处理的垃圾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这种混合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是二氧化碳的20倍,而且当甲烷气体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易发生爆炸事故。据估计,2016年因垃圾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6亿吨,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来自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废弃物中产生的甲烷为3.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参考美国环境署的转换方法进行估算,这相当于6700万辆小汽车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就是城市生活垃圾。作为超级污染温室气体之一,甲烷对全球变暖趋势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工业生产如炼铁、炼钢、有色金属治炼过程中排放的各种粉尘以及生活垃圾中的细小垃圾废物会飘散到空中,加重大气污染。

image.png

5.白色污染:所谓的“白色污染”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将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次性用品,如塑料袋、泡沫塑料饭盒、各种包装袋等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使用。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塑料制品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两侧等地,不仅影响了景观,而且还造成了视觉污染。塑料在自然界中的降解时间为100-200年、有的甚至更久埋入土里的塑料废弃物会影响土壤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导致植物无法生长。

image.png

塑料垃圾入海后或在海面上漂浮聚集、逐渐形成面积巨大的垃圾岛或因重力沉入海底,在海底形成垃圾场。而在人类肉眼不可见之处,海洋塑料垃圾还在悄然变化。塑料垃圾首先会在海洋环境中破碎成塑料碎片,加之海洋环境中风化、紫外线、波浪等长期的物理化学作用,这些碎片垃圾会进一步裂解成直径小于1厘米的塑料碎片或颗粒。有着“海洋中的PM2.5”之称的微塑料,正是在这一作用下形成的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无论处于哪一状态的海洋塑料垃圾,对于海洋生物而言都是致命威胁。据媒体报道,塑料污染每年导致上百万只海鸟、10万头海洋哺乳动物、难以计数的鱼类死亡,严重影响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亿美元。有研究显示,如果对现状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总量将超过鱼类总重量。而微塑料的危害更是无形,它们被海洋生物吸收后可能长期存留于生物体内。近年来,塑料碎片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贝类、大型哺乳动物、鱼类、浮游动物体内都检测出微塑料,其中贝类普遍检出微塑料颗粒。

image.png

土壤塑料污染其实比海洋塑料污染更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人类已经生产了83亿吨塑料,其中有63亿吨变成了塑料垃圾。农用地膜破碎,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等,是导致土壤塑料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些塑料垃圾中,有79%被埋在垃圾填埋场或最终进入大自然。如果没有更好的回收基础设施和技术,继续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发展下去,到2050年,将有120亿吨塑料被扔进垃圾填埋场和自然界。

在陆地生态系统内部,塑料成为隐形杀手。以蚯蚓为例,当土壤中存在微塑料时,蚯蚓的洞穴会发生变化,微塑料污染的植物凋落物喂养的蚯蚓生长更慢,死亡更早,土壤条件也相应变差。同时,受塑料污染影响的土壤范围也会随着土壤生物活动而继续扩大,而塑料碎片表面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而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残留食物的塑料垃圾也会诱导动物吞食,致使动物生病,破环生态链。

共 1 页 1 条数据